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文献汇编:之一辑图书简介
《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文献汇编:之一辑》图书简介:内容概述:本书汇集了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清代档案文献,主要包括《谕折录要》与《谕折汇存》两部珍贵作品。这两部作品均出版于晚清时期,内容均为内阁邸抄的汇总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《谕折录要》特点:该书按照年份分类,收录上谕、折片,每类一册,每年一函。
本书汇集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档案文献,包括《谕折录要》与《谕折汇存》两部作品。这两部作品均出版于晚清时期,内容为内阁邸抄的汇总。《谕折录要》按照年份分类,收录上谕、折片(分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类),每类一册,每年一函。
年4月—2005年12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开展大规模项目立项工作。项目包括《清史》编纂项目和档案文献整理、出版项目等。截至目前,已立项353个,其中《清史》编纂项目160个。2004年11月 文化部、教育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国家文物局、国家档案局印发《关于做好清代文献档案整理利用工作的通知》。
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的《进士三代履历便览》:收入顺治三年至康熙六十年28种科举文献,是研究清代科举的重要补充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等所藏的科举档案资料:这些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明清科举档案资料,对研究科举制度具有重要意义。
《关帝文献汇编》:由关文榜修,自称关羽第五十八代孙,是清代唯一由官方正式编修并公开出版的关羽家谱。辽宁凤城满族关氏家谱:由苏德力纂,清乾隆年间刊刻,现藏于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。新会谈雅关氏族谱:由关廷盓修于道光年间,始迁祖为宋代的关肇治。
武汉大学老图书馆藏书
武汉大学老图书馆藏书丰富,具有以下特点:藏书历史悠久:其藏书涵盖了从宋元时期的影宋仿刻本到明清时期的方志丛刊,以及民国时期的史料等,时间跨度大,历史价值高。藏书数量庞大:经过扩建后,藏书量达到了40万册,这在民国时期的大学图书馆中是极为罕见的。目前,武汉大学拥有20多万册线装古籍藏品。
武汉大学的老图书馆,现在被称为古籍馆(特藏部),专注于历史文献的收藏。其内部布局科学,由目录厅、检索厅、阅览厅、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个部分构成,空间分布有序,便于读者和工作人员使用。
老图书馆现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馆(特藏部),以收藏历史文献为主,其内部空间由目录厅、检索厅、阅览厅、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,平面分布合理,使用方便。目录、检索出纳台介于书库和中央阅览大厅之间,并通过环形内廊与阅览厅直通,读者、工作人员与书籍的流线组织符合现代图书馆的使用功能。

沈阳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
1、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6号。该图书馆位于沈阳市中心,交通便利,附近公交车线路众多,方便市民前往。 *** :024-24842409,024-24851828。读者可以通过 *** 咨询图书馆的相关服务、活动等信息。借阅服务 借阅卡办理:读者可以携带身份证和100元现金到图书馆办理借阅卡。
2、截止2007年底,沈阳市图书馆共有藏书190余万册(件) 。
3、成立时间与位置:成立于1959年,坐落在和平区十一纬路,使用面积达到4000余平方米。人员配置:图书馆现有在编人员18人,平均年龄35岁,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100%,中级以上职称占比78%,显示了图书馆团队的高素质和专业性。
河北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
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,初创于天津的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。历经多次变迁,1943年更名为仙舟图书馆,以纪念龚仙舟董事长。1952年改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,1958年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。1960年随学校改名为河北大学图书馆,并于1970年迁至保定。
Kunyu Wanguo Quantu 坤舆万国全图清康熙年间,耶稣会士南怀仁奉命作《坤舆全图》,该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地图史上之一份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。当前,《坤舆全图》一份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,另一份保存在河北大学图书馆,是该馆的镇馆之宝。
图书馆与博物馆资源:河北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,共有390万册,馆藏数量居河北省首位。校内的博物馆则收藏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和文物,其中国家二级文物超过70件,学术价值和收藏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。
历史研究生如何找史料
历史研究生找史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: 实地查阅档案馆和图书馆的资料 一手史料获取:实地查阅是获取一手史料的重要途径,档案馆和图书馆往往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。 针对性查找:根据研究方向,选择相关的档案馆和图书馆进行查阅,如研究特定地区的抗战史,可前往该地区的档案馆。
*** 资源也是寻找史料的有效方式。可以通过各大网站搜索书籍、期刊、报纸等资料。例如,全国图书馆咨询参考联盟、鸠摩搜索、快吧软件、ePUBee电子书库、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,覆盖了各类书籍、期刊、报纸等。
文字史料,如二十五史、甲骨文等。2实物史料,象古迹遗址,古器物等。3口传史料,象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、历史传说等。面对如此浩繁的资料,人们已不在用“汗牛充栋”来形容其多了,而称之为“资料爆炸”或“知识爆炸”或“文献的海洋”。
史料可分为四类,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。之一类为书报,包括历史记录、历史著作、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。第二类为文件,包括 *** 文件、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。第三类为实物,包括生产工具、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。第四类为口碑,包括回忆录、调查记录、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。
首先,很多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,只能依赖汉文史料进行研究。其次,汉文史料数量少且零散,利用起来有较大难度。与大多数周边民族相比,古代突厥历史的汉文史料相对较多,且有鲁尼文和回纥文的历史文献。粟特文、藏文、吐火罗文、于阗文等古代文献中也有与突厥相关的历史记载。
除了这些正史之外,古代野史和笔记也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。例如,《唐才子传》和《唐国史补》提供了大量关于唐代文人和文学活动的信息,而《唐阙史》、《大唐传载》、《大唐新语》和《唐语林》则详细记录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传说。
岭南单氏史料最经典十件
1、目前未发现明确记载“岭南单氏史料最经典十件”的权威清单,但结合相关文献可整理出以下与岭南单氏相关的重要史料:单氏宗族谱系文献《岭南单氏十修族谱》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木刻活字印本,由单广仁编辑,现藏于美国。该谱系为岭南单氏分支的重要修撰成果,记录了家族世系、迁徙及文化传承,是研究单氏宗族历史的核心资料。
2、《前汉功臣表》载:“安道侯揭阳定”;《中国姓氏辞典》称:“揭氏在历史上较为晚出,据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西汉初年有揭阳定,为功臣,原姓史氏,官拜揭阳令,以任职的地名为‘揭阳氏’,后改为单姓‘揭氏’。